来源: 中国时报2014年07月20日 上午6点
台湾罹患乳癌人数逐年增加,研究指出,女性若长期暴露在塑化剂下,会增加罹患乳癌的风险,若个人代谢系统差,甚至会暴增至3.4倍。这项报告也是全球至今,证实塑化剂与乳癌相关的最完整研究报告。
3年前台湾爆发食品塑化剂DEHP风暴,无论日常生活中各类用品,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,让民众惊觉早已吃下多年塑化剂而不自知。
代谢功能较差者须留意
近年来乳癌跃升为国人10大癌症第4位,罹癌人数持续增加,去年甚至达到1万2000人,为了解塑化剂对人体影响,由中央研究院、国家卫生研究院、台大医院等学术机构共同研究,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陈建仁昨在「2014健康高峰论坛」中以「乳癌与塑化剂」为题报告研究成果。
陈建仁表示,环境年年变化,让疾病也跟着进化,为了研究,中研院每年皆会保留部分国人尿液、指甲等身体物质,以供未来研究。
陈建仁说,「乳癌与塑化剂」这项研究使用20年前搜集到的1万2000名女性的尿液,之后陆续追踪、分析,将其中125位罹患乳癌患者,与251名健康妇女进行比较,结果发现,塑化剂暴露较多、代谢功能较差者,得到乳癌的机率较常人高出3.4倍。
塑化剂破坏荷尔蒙平衡
为何塑化剂会增加罹患乳癌机率?陈建仁表示,塑化剂属环境荷尔蒙,进入人体后,会破坏体内荷尔蒙的平衡,诱发乳房细胞产生癌变;此外,塑化剂代谢时会产生大量氧化基,也有可能促成基因改变。
他强调,乳癌的发生有多重因素,如动物性脂肪摄取过多、怀孕与哺乳时间晚与初经年龄早等,并非单一原因。
陈建仁说,与国外年轻乳癌患者相比,台湾病患体内有较高的雌激素反应,且相较于欧美各国,台湾发病年龄有「早发性」特征,民众不得不注意。
民众忧心生活中到处可见塑料制品,如何避开风险?陈建仁说,多数人对塑化剂的代谢能力正常,只要正常排泄就可代谢,但若为恶意添加,就有可能摄取到超量的塑化剂,或是因个人体质导致对塑化剂代谢能力差,才有可能增加乳癌风险。

|
达特欧的好健分享:
|
塑化剂存在于日常生活中,如: 清洁用品、家具、塑料食品容器、香水、医疗产品、儿童玩具。过量塑化剂累积于人体内,确实会增加女性罹患乳癌之风险,又代谢能力较差者,其得到乳癌的机率更是高出正常人3.4倍。塑化剂像是人体”山寨版荷尔蒙”,一旦进入体内,会破坏本身的荷尔蒙平衡,造成组织细胞产生异常、病变。
功能医学主张藉由补充谷胱甘肽、葱、蒜、十字花科蔬菜、日本山葵、姜黄、绿茶等来强化肝脏代谢功能,提高塑化剂被人体代谢的速度,平时多喝水、运动排汗,提升身体排毒率,进而能远离因塑化剂造成的乳癌风险。
|
推荐检测:1055 环境荷尔蒙系列-塑化剂/防腐剂/清洁剂
0801 肝脏解毒功能分析
1066 雌激素代谢健康评估
|